從一篇感人的文章談起.環境與學習成果之關係

上週我的電子信箱投進了一篇文章,名叫「一所最好的大學」,內容是敘述大陸天津一位數學資優生奮鬥的感人故事,讀後令人熱淚盈眶,心情起伏不能自己。文章中的主角就是作者和他的母親,他們生活的艱辛遠非我們所能想像,而經歷過生活磨礪的作者,也以驚人的毅力與決心,勇奪世界奧林匹克數學競賽金牌,並破例直升北京大學數學研究所就讀,作者在文末寫道:「大家如果還認為貧困不算是最好的大學,那最好的大學就是各位讀者偉大的母親。」

母親對孩子永遠都是最好的,不管這位母親是貧窮還是富有,她都希望能給孩子一個最完整的成長空間;但為什麼,孩子們的表現竟是如此南轅北轍,甚或可說是天壤之別呢?
「親子天下」雜誌在2008年的12月號公佈了一個「自學力大調查」的報告,它的結論竟是:國中生年級愈高,學習動機愈低落。並且它還發現「遠大的目標,似乎和實際作為產生極大落差,最需要學習能力和技巧的國中生,上學愈久,愈不想學」。

此外,針對老師的教學實況調查,有一個值得注意的項目,它就是:「以你目前的教學實況,以下哪個項目你花最多的時間投入?」答案的排序竟是1.學生品格問題73.66% 2.激發學生學習動機52.51% 3.維持教室秩序39.25%。易言之,老師的大部分精力並不是用在教學,而是用在生活常規和維持秩序之上;這樣的結果透露了什麼訊息?
如果我們的下一代只知享樂耍酷,好吃懶做,視倫理道德為無物,我們的國家還會有前途嗎?如果我們的下一代,不了解人類競爭之激烈,不懂得把握青春時光,努力學習,而只想早點變成社會人,追逐金錢,我們的國家還能有發展嗎? 當我們努力探索:「如何提昇孩子的學習動機」時,是否曾注意到「人文環境的惡化」才是一切脫序現象的元兇?如果您曾注意到一些媒體的社會新聞報導,相信您也會像筆者一樣,內心感到無比的震撼和疑惑,怎麼會有這些事呢?這個社會怎麼會變成這樣?

其實要提昇學生的學習動機並不是一件難事,只有四個字,那就是「從根救起」,首要條件就是不要給孩子「富裕的生活」,試想一個樣樣不缺,富足舒服的人,您能要他去吃苦耐勞,夙興夜寐嗎?次要條件是生活常規不可鬆懈,否則孩子的表現必定是目中無人,不負責任,最後教育孩子一定要「賞罰分明」,不可縱容其爭功諉過,是非不分;只要做到上面三點,孩子的學習力保證日新又新,而且品格高尚,絕不作姦犯科。

只要是四、五十年代成長的父母,應當記得我們的父母師長是如何嚴厲的管教我們,也因此成就了我們面對困難的勇氣,雖然世界已進步到奈米時代,但人格的養成仍是不可忽視的,一個人的人格就是大樹之根,人格低下者,無論你學識多深,地位多高,到頭來仍是禍國殃民的敗類,我們都是深愛下一代的,但卻絕不可〝 放縱與溺愛〞,只要每一個父母都能善盡教養的責任,我們的老師就不必再用大部分的精力來糾正學生行為,維持教室秩序了,學生的學習效果自然能蒸蒸日上,國家的前途亦將一片光明了。

正如文前所提的感人故事,作者的母親就是用堅忍不拔的毅力給了孩子最佳典範,他才能有傲人的成就。希望我們的政府除了拚經濟之外,也要大力推動人格教育,品德教育,務求培養國民擁有健全的人格,國家才能有長遠的發展,願與大家共勉之。